2014年5月31日 星期六

賞米勒 ME也樂

     


      上學期,廣達游於藝―米勒畫作到學校做巡迴展出。全校各班都可預約時間到圖書館欣賞。本班很幸運能參加這次巡迴展的開幕典禮,學生在高年級學長姐的導覽下,開開心心的欣賞了每一幅畫。但是只是聽別人說說,總覺得有些缺憾,為了不讓學生只是到圖書館囫圇吞棗式的看畫,我利用了美勞課結合資訊課設計了一系列-認識米勒、探索米勒、進而仿作米勒的「拾穗」之教學活動。







    首先,我將學習單―認識米勒發給學生,再次帶著學生到圖書館去欣賞米勒畫作,並叮嚀學生在觀賞時要和同組的同學討論,並做一些記錄。學習單的問題中有,如米勒的畫作中,所用的色彩有什麼特色?為什麼? 米勒的畫作裡都畫些什麼?你最喜歡哪一幅畫,為什麼?看了米勒最著名的畫作-拾穗,你有什麼感覺?接著,請學生互相分享自己所觀察到的訊息與想法,在分享當中,如有疑問,也請學生順便記下,以便資訊課上網查詢。






    資訊課時,每位學生都興致勃勃的上網查詢有關米勒的生平,並根據上一張學習單所產生的疑問來查詢相關資訊,且要將所查到資訊記錄在第二張學習單―探索米勒中,特別是關於拾穗此畫作的相關資訊,都要呈現在第二張學習單上。接著,美勞課時,利用一節課讓學生們在各組發表自己所得到的資訊以及想法後,再讓各組派一人上台發表各組統整後的資訊。
    「米勒應該是一個個性內向的人,因為這樣他才有時間常常畫畫。」第一組說。「我們認為米勒繪畫那麼多農夫的畫作,和他小時候常常在田裡工作有密切關係。」第四組分享。「米勒一定對農民的日常生活作息很有感觸,才會將「拾穗」這幅畫會畫得這麼傳神」第七組回應……。學生經過了賞析、探索及分享後,對米勒的生平有了初步的了解與認識,接著就是我們仿作「拾穗」的重頭戲了。






    


    我請學生準備水彩、蠟筆和白膠。要他們將八開的圖畫紙分成三等份,在一、二等分的版面上,用水彩筆刷上土黃色,乾了之後,再請學生在第一等分處刷上褐色。接著,將二三等份中間定為地平線,請學生拿出蠟筆,在此處畫出拾穗畫作上的樹、馬車和房屋,然後在空白處補上天空的顏色。再來,就是拾穗中三位主角出場了! 因為三年級的孩子還不太會畫人物,因此我與先影印了拾穗中等比例的三位主角給學生。將三位人物塗上顏色後,用白膠貼在畫中適當的位置,最後用蠟筆補上主角手上的麥穗及地上散亂的麥穗,就大功告成了。







    拾穗畫作完成後,每位孩子需上台展示屬於自己的拾穗作品。我看了每位孩子呈現的作品後,不禁完爾。孩子版的拾穗,有的畫中氣氛像在熱鬧無比城市,有的竟讓我有置身海邊之感,有的將馬兒畫得像狗兒,充滿童趣……,實在太有趣了,經過這一系列的賞米勒活動後,令人感到滿足與喜樂,相信孩子們今後應該更懂得如何欣賞名人畫作了!

2014年5月30日 星期五

日本沖繩學習共同體觀課心得2013.10.27-29





佐藤學教授教育研討會後心得           10/27
     一個正確有效的教育改革,不是口號,更不是方式,而是一個願景、哲學和學習活動。佐藤學教授的教育理念很基本很務實,他強調要將教學重心放在孩子的學習上,能使孩子願意學習,也能持續學習,持續學習的孩子決不會變壞,即使家庭不幸福,朋友不夠好,但孩子們能在學校得到他的歸屬感及成就感,這一切就夠了。因此身為一個老師很重要,要好好發揮老師的功能,營造一個讓學生互相學習,互相依賴,互相討論,互相幫助的學習氛圍。

     只是老師一個人一直拼命說話的傳統教學,已經不符合現代學生的學習方式。台灣的老師大部分還是一直講,總是會回答的學生一直舉手,不會的永遠聽不懂,老師卻以為有人回答就代表教學目標達成,因此造成學習的雙峰現象。學生不快樂,老師極苦惱,還是不知如何改革。

     今天從佐滕學教授的演講中,得知濱之鄉小學的老師在上課時,從不會對學生說「不要講話」,這令我很震撼。台灣的老師常常為了班上秩序,而必須常常說這句話,否則就無法繼續上課。然而,為什麼濱之鄉的老師卻從不會對學生說「不要講話」呢? 教授說在課堂中,只要有一個人說話,全班其他人就必須立即安靜聽他說,這樣不僅可訓練學生尊重別人,也是民主主義的哲學教育。

     我覺得太有道理了,因為學習一定要建立在安靜的環境中,安靜的環境中才能仔細的聆聽,仔細地聆聽才能深層的思考,只有深層的思考才有學習啊!




奧間國小觀課後心得              10/28
     國頭村是沖繩的北部的一個小村落。三年前日本的全國學力測驗中,國頭村的分數是全國最低的。注入學習共同體的教學理念後,教室的學習氛圍改變了,學生的能力進步了,奇蹟的是,三年後的學力測驗竟從最後一名達到全國平均之上,可見學習共同體的學習方式是有效的。

    奧間國小全校只有99名學生,是一間六個班的小學。第二節課,我們從六年級依序的簡略觀課到一年級,在這節課中,我發現至六年級和一年級班上的座位是排排坐,六年級老師使用講述法教數學比的問題,但一年級老師是學生倆倆練習。其他四個年級座位都是ㄇ字型坐法。我們粗略的瀏覽各年級的上課情形,發現班上的氣氛寧靜,一點都不吵鬧,老師只要輕輕地說話,學生立刻能接收到老師的指令並執行,這很令我訝異。台灣的學生上課真的太活潑太吵了,難怪老師要用麥克風和孩子比聲音,這是值得我們深思及改進,如果學生能輕聲討論,輕聲回答,那麼老師只要輕輕的回應及引導,喉嚨即使使用30年也不會長繭吧!但訓練學生的關鍵技巧到底是什麼?要如何訓練?要訓練多久?這些是我急於解惑的問題。

     第三節課我們針對二年級算術及五年級算術做深入觀課。在五年級的課堂上,發現上課前教師已將下節課的教學目標、步驟、跳躍情境及提問事先書寫在黑板上。我認為這樣很好,一方面老師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在哪裡,要怎麼進行,JUMP的問題,以及如何提問,一方面也可讓學生明明白白地看到自己今天所要挑戰的及學習的目標是什麼,萬一恍神了只要看看黑板就可跟上了。另外,當老師說明後,會每人發下事先印好的題目單,讓學生不用一直注視著黑板,就可討論解題。

    五年級的課堂中,每位學生桌上除了有問題單外,還有字典,因為不懂的語詞還須借助字典的力量。老師做簡短的說明後,立刻請學生城討論隊形,學生立馬形成討論的型態開始小聲討論。老師此時作行間巡視,並聆聽學生的討論且適時引導。在討論當中,老師靠近一組聆聽,這組想立刻跟老師回答答案,老師指示等發表再說。發表時老師也不急於給答案,都是由學生來說出想法,由老師串聯。

     二年級的課堂中,我認為是利用學習共同體的模式學習最成功的一班。第二節老師上的是國語課文的內容深就。從黑板開始延伸到左邊窗戶,貼滿了十張放大版的該課課文海報。我在想為何不用單槍呢?後來我自己解惑了,老師請學生讀過課文後,針對課文何頁何句若有特別想法可舉手發表,發表後老師立刻問學生相關資訊在哪裡,接著在海報上立刻做標記。學生不但可以清清楚楚的聽到同學的想法,也可立刻了解同學講的頁數及段落。活動中,學生的所提出的想法絡繹不絕,沒多久,十張海報皆已畫滿學生所分享的想法之相關句子。只要有學生提出想法,每個孩子立刻將轉向該位同學並仔細聆聽,真令人吃驚,這是低年級耶!低年級可以專心且尊重別人的發言,完全沒有人說廢話或耳語。

     第三節的數學課中,二年級老師已事先將教學目標、步驟、跳躍情境及提問事先書寫在黑板上。這題伸展的跳躍問題已達三年級程度,其解法須有兩個九九乘法算式、一個加法和一個減法算式。每生手上有一張問題單,老師說明後,學生立刻開始習寫。其中,可能是低年級的關係,我未看見學生互相討論的情形。學生自行算完後互相交換參考彼此的解答,再提出自己想法,這時的聲音就很大。和上節課有天壤之別,低年級果真如佐藤學教授說的,不適合討論。接著老師發下白板請各組將解答寫在白板上,然後選擇一組上台分享,再根據這組的解答情形,激發各組不同的想法,也順便澄清錯誤的算式與概念,老師在當中的角色就是串聯,再歸納這題的重點。結束後,每位學生將完成的問題單放入自己的文件夾中才下課。我翻閱了一下文件夾,封面內頁有一張九九乘法表的檢核表和每次上課的問題單。

     兩節觀課下來,我學到了事前備課很重要,除了需要準備相關課程的資料、JUMP的問題、配合討論的學習單。還有一節課當中,教學目標不需要多但要明確清楚,且能清楚呈現在全班的眼前。






                      國頭國中觀課心得         10/29
    國頭國中是國頭村唯一的國中,所有國頭村畢業的小學生都必須進入此學校就讀。全校共六班。

     國中校園裡教室裡和小學不太一樣的就是到處都是標語。如「問的話是一時的勇氣;不問的話是一輩子的無知。」、「絕對徹底完全傾聽」、「靜默讀書」「默動清掃」、「校訓:自學自力自律」、「各年級的學級目標」......等。我在想,應該是要學生經常看時時看,讓學生將這些標語內化後,再行出來,這也是讓學習共同體的精神深植學生心中的不錯方法。

     可能是小學就已訓練如何習寫課堂中老師發下的問題單,所以國中的上課模式和國小其實差異不大。但我發現,老師說明後,學生立刻將自己的想法寫下,接著拿著自己寫的單子旱小組討論,可以討論出更豐富更有深度的內容,更好的是發表時也不會辭窮。課堂問題單的功用真不小。

     在國中觀完課後,立刻進行綜合座談,國頭國中的校長話不多,但盡心盡力的促進全校實施學習共同體的理念。這位校長位讀了佐藤學教授的書深受感動,自覺深負教育改革的使命,因此告訴學校的老師要如此做,希望老師跟著做,若老師有意見,他會告訴老師,就算是被他騙一次,試著做看看,若不可行,老師可再回到以前的方式。就這樣,一試就有了今天的成效。

     台灣的學校太吵,學生太活潑,不喜歡聽別人說,只顧自己說。為什麼日本的學生都可輕聲細語,不會大吼小叫的?一定有訓練聆聽的秘訣,那訓練學生聆聽的關鍵技巧到底是什麼?要如何訓練?要訓練多久?這個座談會中,解了我的的疑惑。在場的教育處長說,訓練完全傾聽的第一步就是「聽」,一切從「聽」開始訓練。首先,老師要先聽學生說,老師聽,學生就會聽。所以,老師要訓練自己,少說多聽,多聽學生說。接著,指示學生上課鐘,只要班上有人發言,全班就必須立刻安靜聽該生說。這樣子的訓練,快則一個月,慢則23月,但絕對值得花時間投資。

      剎那間,我真的豁然開朗了,專家說過:「一件事連續做21次,就會變成習慣。」如果我每天都這樣訓練學生不間斷不灰心,我相信,日本人能,台灣人一定也行的!


學習共同體在我們班

       
  
  

          前年暑假因緣際會下,接觸到日本教授佐藤學的著作《學習的革命》。使我心中有了改變教學模式的構想。以前,在各科的教學上,雖然有些學習活動是利用小組討論來促進學習,但活動的進行及成果的呈現大部分還是我在主導做結論。我決定將學習權還給學生,由學生來主導學習。第一步,我將學生座位排成ㄇ字型,拉近了學生與學生,老師與學生的距離,以營造互相聆聽及共同討論的氛圍。位置改變後,學生驚呼:「老師!您離我們好近喔!」再者,我發現我上課不需要再用麥克風,更不需用很大的力氣說話。因為ㄇ字型的座位會將聲音包住,學生不管坐哪個位置,都能將同學或老師的分享聽得很清楚,這讓我很驚訝。

     一年來,實際在課堂上實施後,發現了許許多多我無法解決的問題,如:學生在小組討論時為何總是鬧哄哄的?同學發表時為何總是有人在下面竊竊私語?聆聽能力到底要如何訓練?要訓練多久?有無步驟?...... 在學校的學習共同體社群中,我也和同僚閱讀同樣是佐藤教授的《學校的挑戰》、《教師的挑戰》以及《靜悄悄的革命》,同僚們一起分享閱讀後的想法,並至校外參加不少場的公開觀課及討論。但還是無法解決我的疑惑。
   去年十月底,有機會到日本沖繩去參加國頭村奧間小學和國頭中學的觀課以及親睹做藤學教授的演講後,我忽然頓悟了。去日本的參訪加上先前的閱讀以及課堂上實際實驗,所有的教學理念、引導技巧、教學瓶頸霎時全部串聯在一起豁然開朗,在我的腦海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概念。 

   原來,學習共同體實施的開始除了要調整座位外,還需訓練學生聆聽的能力,這對台灣的學生是困難的,因為台灣學生總是搶著說而不願聽人說。那訓練學生聆聽的關鍵技巧到底是什麼?要如何訓練?要訓練多久?沖繩座談會中,解了我的的疑惑。在場的沖繩教育處長說,訓練完全傾聽的第一步就是「聽」,一切從「聽」開始訓練。首先,老師要先聽學生說,老師聽,學生就會聽。所以,老師要訓練自己,少說多聽,多聽學生說。接著,指示學生上課中,只要班上有人發言,全班就必須立刻安靜聽該生說。這樣子的訓練,快則一個月,慢則二、三月,但絕對值得花時間投資。霎時,我真的豁然開朗了,學生只要學會聆聽,就會尊重別人的發言,討論就不會搶著說話,當然也就能做深層討論,音量自然就降低。我如獲至寶,回國後如法炮製,立刻做聆聽訓練並製作了共同學習精神的標語,時時提醒學生做到。
     
現在,班上每個人都能安靜聽同學分享,能做深層討論,學習品質也提升了。

快樂班級玩詩趣-畫詩想詩作作詩

                                                      國語日報102.6.5校園版

      詩是最具有想像空間的藝術語言,多多朗讀好詩可以體會詩的意涵和感動,不僅挑動聆聽者與自己的情緒及感情,更能傳達詩中的韻律及意境,進而體會作家或作品的內涵。我蒐集了若干首被刊登上國語日報的童詩,剪下護貝後,每位學生發下一首童詩,請各組學生藉由互相朗讀來欣賞作品,並針對內容做討論分析與分享。接著,發下一張A4紙當作畫詩想詩的學習單,學生必須呈現的版面有四個,第一個版面是抄下童詩並畫下花邊;第二個版面是寫下最喜歡的句子並說明此句的修辭技巧為何;第三個版面是用六十字寫下這首詩給你的聯想或感想;第四個版面是畫下你對這首詩所想到的意境。由於之前曾讓學生自由發揮,結果內容的呈現不是詞不達意,就是版面雜亂無章,令我非常失望,因此我幫學生做一個跳躍的鷹架,告訴學生哪個版面要放哪個內容,要求學生依規定習寫。經過若干篇的習寫,學生不僅學習到美編的技巧,作品的內容呈現也較整齊豐富。當學生已經習慣了這個模式後,我才放手讓學生主導,自由創造配置的版面,也因為如此許多令人眼睛一亮的作品誕生了。

       寫文章或寫詩都可以從模仿開始著手,學會了欣賞別人的詩後,接下來就是自己動腦發揮創意來「作作詩」了。我選了林煥彰的《花和蝴蝶》作為範例。朗讀後,一起和學生分析此首詩的架構和特性―蝴蝶是會飛的花 (名詞一+是會+動詞+的+名詞二)/ 花是不會飛的蝴蝶 (名詞二+是不會+動詞+的+名詞一)/蝴蝶是花(名詞一+是+名詞二)/花也是蝴蝶(名詞二+也是+名詞一),關鍵是要先找出兩種特性相似的事物,再套入句型內就可。

   再來請學生一起腦力激盪,想想具有相似特質的兩種事物有哪些?相關的動作又是麼?一一把這些資訊列在黑板上,並請學生開始作詩畫插畫。待所有人都完成後,我請每個人上台作分享。學生聯想到的答案極富巧思和創意,有《棉花糖和雲》、《月亮和香蕉》、《蛇和繩子》、《竹節蟲和樹枝》……等。最令我愛不釋手的是《瓢蟲和紅寶石》―瓢蟲是會動的紅寶石/紅寶石是不會動的瓢蟲/紅寶石是不會動的瓢蟲/瓢蟲是會動的紅寶石/瓢蟲是紅寶石/紅寶石也是瓢蟲。學生作品不僅創意十足,插畫更是栩栩如生、引人入勝呢!

國語科協同探究學習


                                                          國語日報102.3.5教育版
   

   十二年國教特色招生北市率先提出要考學習力,不考記憶力,意指老師不能再以基測為教學目的,繼續用傳統講述法讓學生記憶大量的知識,必須改弦易轍,營造學生能發揮想像力、創造力及思考力的學習環境。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不要停止問問題。」那老師要如何教、學生要如何學,才能提升學生的思考力、想像力以及提問題的能力呢?

     日本教授佐藤學在《學習的革命》一書中闡述,學習的出發點在於聆聽他人的談話,是透過聆聽他人的意見,接受與自己不同的思考方式,再消化其不同的思考方式,最後內化為自己的思考,如此的對話才能深化學習。在書中,佐藤教授鼓勵日本各層級的老師在教學時,利用小組討論促進「協同學習」的做法,因而改變了不少失去學習動機、不知為何學習以及從學習中逃走的孩子們的未來。

    以前,在國語科的教學上,雖然有些學習活動我也是利用小組討論來促進學生學習,但活動的進行及成果的呈現大部分還是我在主導做結論。現在,我做了一些改變,將學習權還給學生,由學生來主導。我將每個課文所必須呈現的內容重點與學習活動切割成好幾個任務,由小組合作及小組討論來促進其協同學習。

     我利用抽籤方式將全班分成六組,一組約三至四人,再將每課課文內容必須學習的重點與活動分成六個任務,有「問題挖挖」、「歌頌大使」、「真相博士」、「摘要狀元」、「語句模王」以及「話劇明星」。其中除了「問題挖挖」是每個小朋友在每課預習都必須完成外,其餘五個任務必須由各組在課前討論完成。如七課共有三十五個任務,由六組抽籤平分。這五項任務都必須在該課上課前就討論及準備完成,輪到哪一個任務時,負責該任務之組就必須上台報告或分享。各組必須利用下課及特定時間將要呈現的資料及活動內容準備好,以備上課之需。因此,特定的下課時間本班學生除了上廁所外,各組都聚在一起熱絡的討論與準備。此時教室裡各組的討論聲此起彼落,好不熱鬧!

   以下每個任務都由學生主導討論與主持分享,說明如下:

  「問題挖挖」是讀完課文後,每個小朋友都必須針對課文內容提出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不能都是答案可以直接提取的淺層問題,必須有兩題是深層的問題且在每課預習時完成。上課當日,每位學生必須和小組同學兩兩分享自己的問題,接著小組再從該組所有的問題中選出二個最佳的問題,並討論出恰當的答案。再將這兩題寫在小白板上,展示在黑板前。哪組出的題目就由該組分享主持,由各組輪流回答,答得好的學生不僅可幫組內加分,自己也可得分。若是所提問題無人答對,該組就可分享解答。這個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小組得高分,還能鼓勵學生提好問題。

  「歌頌大使」必須完成任務就是上台示範課文中最美的段落朗讀及分配台下各組做朗讀競賽,並在各組朗讀後做評分,給予各組朗讀後讚美與建議。再來是圈出三至五句佳句,並對所圈佳句的優點與修辭巧加以解釋,最後請同學抄在筆記本上。

   「真相博士」要將補充課文中所缺資料或同學們迫切想知道的訊息,抽到該任務的小組必須用心智圖或簡報來呈現所補充的內容,並上台分享。

   「摘要狀元」必須一起討論,抓出該課課文之重點或關鍵字,用六何法、泡泡圖或心智圖呈現該課之大意,完成後要分享讀完本課的收穫與回應。

   「語句模王」要做的是每課易錯字的提醒,帶領台下各組做美句或短語仿作競賽。還有,帶領全班做語詞的圈選。當然,學生的易錯字以及該課的美句或短語都可在討論準備期間向老師請益,老師可做指導及提示。

   「話劇明星」是學生最愛的有趣任務。前五項任務都完成後,該課結束前可請負責此任務的小組,根據課文內容表演一場話劇,讓課文也可用肢體語言來表達呈現。

    利用任務小組協同學習上了三課後,我發現了許多以前曾經沒有的現象。以前,有些領導能力強的學生不懂討論精神與方式,不僅沒耐心聽別人分享,還要強迫全組夥伴都必須聽他的;現在,因為每一課都有一、二項任務要完成,而這些任務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必須聆聽別人的聲音,綜合大家意見後,再一起完成任務,這樣的學習方式,讓自我意識強烈的學生,變謙虛了,也願意聆聽他人,合作意願更是變高了。

    還有,曾經在小組內總是安靜被動的學生,湊巧被分在同一組。原本我以為他們大概沒法完成任務了,但輪到他們上台時真是令我跌破眼鏡,這些內向的學生以前總在強勢同學別人的羽翼下無法發揮,如今被分到都具有同特質特性的小組,這些學生的負責及學習的潛能就這樣被激發出來,使我看到了他們未曾展現的一面,真令我欣慰。

    再者,還有家長向我反映,說孩子升上四年級後變得自動自發了,功課做完後就立刻去蒐集資料說是要做報告,以前三催四請也不曾看見孩子這麼積極,真是令人訝異。還有,孩子在學校時未能將該課任務完成,但因為隔天就要上台報告,學生竟願意犧牲玩耍時間,主動邀約小組成員至自某同學家中,繼續做討論完成任務,真令我感動。

    儘管,一開始我花了許多時間講解、訓練及引導,學生執行任務也有些生疏,課程進度落後別班一大截,但是當學生習慣了熟練後,進度就慢慢趕上了。有一次學生下課時間跑來告訴我:「老師,自從你派了國語任務給我們後,我們下課變得好忙喔!」我問:「那你們不喜歡嗎? 」他們說:「不會呀,雖然好忙,但是很充實,很好玩呢!」聽到學生給我這樣的回饋,我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文本分析與閱讀寫作教學

國語日報100.10.4教育版

     剛接中年級時,每每批改學生語文類的作業常常發現,學生在高層次問題的作答能力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尤其是對於需要詮釋整合、評估批判及歸納重點的問題,其回答的內容不是答非所問就是詞不達意、內容空洞,常常草草一句話就做結束,令我非常擔憂。我常在想一篇文情並茂的文章,若是囫圇吞棗快速讀過實在太可惜了,並無法在學生腦海留下深刻的閱讀痕跡。因為文章中的豐富成語、優美語詞及動人的修辭都值得讓學生多次賞析回味的。那麼如何藉著好文章來引導學生,讓學生把上述這些優點牢記並學會運用自如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多閱讀幾遍,並藉由提問的深淺層度來增進學生對文章的熟悉度。有鑑於此,我在班上做了一個關於閱讀寫作教學的訓練,我稱之為RW(reading&writing)本。

    首先找一篇適合中年級閱讀的好文章,影印全班的份數,請學生貼在國語直行簿上,接著按著文章的內容先後順序及特性每日出一個習寫指令,請學生回家完成。每日出一個指令的目的是希望學生每次在答題之前將文章內容慢慢而確實的再閱讀咀嚼一次,每閱讀一次學生不但對文章的內容涵義會有再次領悟更能將各類優美好詞內化,進而充實自己的語文資料庫並學會運用。

     將適合學生使用的閱讀寫作指令分為「固定指令」和「彈性指令」。所謂「固定指令」就是每篇文章必出起始指令,如指令一必定是將文章朗讀兩次並做標點符號及段落畫記,一次自己默讀,一次朗讀給父母聽,最後請父母簽名認證;做標點符號及段落畫記不僅可以讓學生清楚熟練文章內標點符號的使用技巧,並察覺文章各段架構之分段之處。指令二是畫出文中的四字好詞並寫出來,再選兩個好詞造一個二十五個字左右的句子。學生邊讀邊畫出四字好詞,久而久之就能了養成閱讀時畫重點的習慣且時時累積每篇的四字好詞的量,充分瞭解語詞在文中的意義並造出恰當完整的句子。固定指令的功能一方面讓學生先熟悉文章的內容,另一方面也讓父母參與學生的閱讀活動,瞭解孩子的所讀的文章內容並與孩子互相討論。

  「彈性指令」乃根據文章的主題、架構、作者所要傳達的精神、旨意、思想和邏輯思維而提出問題請學生回答。提問的策略有直接提取、直接推論、預測故事結果接寫故事、分析文章結構、反思評價、限制式作文及利用回應句型回應文章…等指令,這些指令依文章內容特性可彈性調整。閱讀的核心在於思考,這些策略都是可以增進閱讀素養的有效閱讀指令,可以引發學生的內在心智活動,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

     舉「守株待兔」這篇文章來說,彈性指令可以由淺入深漸進式的來提問,如「直接提取」可以問-農夫為什麼會在樹下抓到兔子?畫下當時情景。如「直接推論」-你認為兔子為什麼會撞上樹幹?如「預測故事結果接寫故事」可以問-如果故事在農夫抓到兔子後就中斷,請發揮想像力改寫接下來的劇情發展與結果。如「分析文章結構」(利用綱舉目張的文章更佳)可以問-請依據本文將文章大綱架構寫出。如「反思評價」-你認為農夫原本是個怎樣的人,請從文中找出二個理由證明;或你喜歡農夫所做的決定嗎?為什麼?如「限制式作文」可以問-請用文中的「青綠無比」、「動彈不得」和「譏笑」可以發展成怎樣的故事?如「用回應句型回應文章」可以問-請選擇以下的三個句型回應本文。回應句型會事先抄給學生做參考,回應句型有1.我(不)喜歡…因為….2..我注意到……3.我認為……4.我在想,如果(為什麼)…5.我很訝異…6.這個故事讓我想到…7.讀了這個故事,我還想知道…8.如果我是…我會… 提供學生回應句型可以幫學生作答形式多元化,不同的句型會引領學生思索不一樣的想法,帶出特別的回應,也可預防學生老是用千篇一律的開頭「我覺得」或詞窮的現象產生。學生隔日將RW本繳回時讓老師批閱後,老師會請答得可圈可點的學生與全班分享且給予鼓勵加分,並針對答得差強人意的題目再做說明與分析,引導學生做適切的回答。

    猶記三上一開始派這項功課後,家長日時家長向我反應這項功課對他們和孩子來說不但是高難度的作業,而且簡直是一項大挑戰。因為孩子總愁眉苦臉的向父母求助,期盼父母直接給予答案,所以每次習寫RW本時根本就是父母與孩子的大戰時刻,非常辛苦吃力。我告訴家長們,為了讓孩子在閱讀素養上有顯著的成效,這是必經的過程,父母願意陪著孩子一起討論RW本的問題,既可營造親子共讀的樂趣,還可透過題目與孩子的內心對話,促進親子關係,總比安親班老師直接給孩子答案好吧!當然,父母必須技巧性的帶領孩子一步一步的說出想法再做討論,訓練時間一久, 孩子就能獨立作業了。果然,三下的家長日時,家長興奮的向我反應,現在孩子大部分的指令可以自己完成,父母和孩子討論的時間已驟減,較少依賴父母了。家長更發現孩子的語句表達及寫作能力精進不少。我還發現學生在快完成每一篇文章的最後指令時,還會抱著期待的心情想知道一篇文章是什麼;更令人拍案叫絕的是他們回答有時會出乎我意料,連我想都沒想過呢!如「你認為兔子為什麼會撞上樹幹?」這題,學生回答:「我認為兔子會撞上樹幹的原因是因為小兔子知道偷蘿蔔是錯的,可是又很難決定,最後被農夫發現,才慌慌張張的撞上大樹。」真是極富童話及創意的答案,令人莞爾。

     歲月迤邐行來,轉眼間RW本已陪伴我們班兩年的歲月,學生日復一日透過RW本的雕琢、訓練與洗禮,對於回答任何指令以輕而易舉,信手拈來就可抓出文章的重點,相信他們對「檢索」、「整合解讀」、「反思評價」的閱讀技巧已漸趨熟練,我想這個閱讀素養的學習種子在學生的小小的心田種下,期盼他們將來在閱讀的成就上不僅能發芽茁壯開出燦爛的花朵更能結出甜美的果實。

國語內容深究教學


國語日報100.5.3教育版

    2006PIRLS和2009PISA的評量成績都在在顯示,台灣的學生對文章的詮釋理解、整合解讀、反思評價、檢索擷取訊息等閱讀素養能力明顯低落不足。原因除了學生閱讀習慣使然,其實和老師的教學方式也有很大的關係。國語文教學裡,課文的形式深究和內容深究是兩個很重要的課題,形式深究是研究這課課文作者的寫作方式,也就是文章的體裁、結構、修辭、詞義、句型和取材,較偏向記憶背誦的表淺教學;內容深究是研究課文作者所要傳達的精神、旨意、思想和邏輯思維,是屬於思考判斷的深層理解。在台灣,升學的壓力和家長的偏好,導致老師在教學上有了偏頗,為了得到立即的學習成效,老師逐漸將教學重心放在課文的形式深究上,使學生的語文學習導向鑽研句子修辭與詞意背誦。內容深究活動是需要讓學生思考與發表,短期內較無法看出成效,也就是說上課會耗費很多時間在這些活動上,易造成教學時間嚴重不足,只好犧牲了這個重要的課文內容深究活動。久而久之,當然會訓練出一批超會背詞義解釋及修辭分析但卻不會思考判斷的學生。

      內容深究教學可以培養學生檢索擷取訊息、文章詮釋理解、反思評價等這些能力,而且要從小學就開始打下基礎。筆者在國語課教學中,利用提問法來做為教學的重點。提問可以引發學生的心智活動,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首先,在每一課開始上以前,筆者會出一項課前預習的功課。這項功課必須完成朗讀課文三次、認識生字難詞以及針對課文內容提出三個問題。筆者將所提的問題依深淺度分成三個等級。第一個等級是三分題,就是所提的問題是課文主要重點,答案無法直接找到,須運用先前知識且對課文有深層的理解後,再聯想或經過反思判斷才能解答。第二個等級是二分題,就是所提的問題是課文重點,答案不能直接找到,透過對課文的理解經歸納整理才能解答。第三個等級是一分題,答案可以在課文中直接找到或答案須運用先前知識但問題屬課文的細枝末節。當然,若是提出的問題不合邏輯或課文重點無關就是零分題。舉翰林四下國語第五課〈舊愛變新歡義賣活動〉來說,「為什麼義賣活動要在綜合課討論?」是零分題,因為與課文主題無關;「為什麼要舉辦舊愛變新歡義賣活動?」因為可從課文中直接找到答案所以是一分題;「舉辦舊愛變新歡義賣活動需要做哪些事前規劃及準備?」是二分題,因為答案需要從文中整理歸納後才能回答;「分工合作為什麼很重要?辦活動為什麼都需要分工合作?」是三分題,因為學生必須將課文內容消化後,經過聯想整合才能解答。

       上課時的重頭戲就是全班的提問活動,一開始讓學生分組討論,每位學生需將自己所提的三個問題跟組內同學分享,再由全組判斷決定選出兩個最優良的問題寫在小白板上,時間一到各組將小白板展示在黑板前。每組派一個人出來問問題,由各組輪流回答,答得好的學生不僅可幫組內加分,自己也可得分。問題都問完之後,再結算各組所提的問題在這次活動中得了幾分,得分最高者可得到獎勵。得分很高的題目會被展示在公布欄上,大家可以見賢思齊。這節課老師會發現,在教室中,學生個個沉浸在評價思考、創意聯想交流對話氛圍裡。這樣長期訓練下來,學生已養成了提好問題的習慣,很少再提「本課課文分幾段?」、「這一課是什麼文體?」或「什麼是義賣?」…等表淺或或主題無相關的問題。因為他們深知提這類的問題不僅沒有分數,還得不到老師同學的讚賞。

       筆者將所提的問題分數化的目的是希望學生能藉提問活動的競賽得到鼓勵,進而促使學生多多提出高層次的問題,並且能深入探索瞭解課文中作者所要闡述的道理及旨趣。雖然利用這種方式上課文內容深究很耗費時間,但是其潛在的學習效益是大大超越老師所能想像的。

讀報樂趣多 換我當作家

國語日報99.4.26
台北縣政府贈送縣內各國小每日一份國語日報,對我這個在教育現場的老師無非是如虎添翼。我收集了些舊報紙,想在晨光時間推行讀報教育活動。有了這些舊報紙再加上我參加讀報教育研習所得的一些教學點子,我在九十八學年度上學期開始實施讀報教學活動,這個學年度我任教三年級,一開學我把一些讀報的教學活動規則向學生說明清楚並請家長配合讓學生每日7:40到校開始閱報活動。

一開始,我並沒有規定學生要讀哪一版,讓他們自由的閱讀,學生必須7:40~8:00閱報,8:00~8:20在聯絡簿的筆記欄裡,寫一個三十字左右的回應句,說說對今天所讀的內容的想法。起初,學生寫的還有點內容,過了一個多月,問題出現了,我發現聯絡簿上已經出現敷衍了事、千篇一律的回應句,學生更是越寫越沒勁。正愁該如何改變策略時,這時來了一份北縣讀報教育專刊,內容剛好有一位老師分享他的讀報教學心得,我從他的分享得到了特別的讀報學習策略及讀報學習單的製作點子。

我的這份學習單是配合本校的作息,在每週一、四、五讀報後習寫,學習單裡包括寫作分享欄及插圖欄,週一讀1、2、15、16版讀完用六十字寫心得,週四讀7、9、10、11版讀完從文中找出三句完整佳句,和週五讀3、4、5、8版讀完用六十字寫感想,三天要做的閱讀指令皆不同,一方面避免流於枯燥乏味,一方面訓練學生的思考表達能力﹔畫插畫更是要讓語文能力表達較弱的學生可用圖畫代替他的想法。

我一樣規定7:40~8:00是讀報時間,8:00~8:20是寫讀報單時間,這個時間內是不准講話的,否則就不能享受讀報的樂趣只能抄課文,學生大致上都能專心安靜讀報。他們讀報時,我也在旁邊陪讀,每次看他們沈浸在報紙的世界中,我的心裡就很滿足喜樂。學生每次完成學習單後,老師會收回批閱,等到一週的份量都完成後,就會請學生帶回去跟家長分享並簽章。隔天再交回給老師選出優秀的作品,優秀的作品可以貼在布告欄表揚,供大家欣賞學習,這些作品還可得到老師特別的獎勵。

上學期整整實施了三個多月之後,我發現每個小朋友在知識上的吸收及寫作能力的進步都各有不同,有的人在繪畫插圖上越畫越好﹔有的人在習寫心得或感想上很能發揮﹔有的人擅長用四字語詞來寫回應句子﹔更有的人在三者皆有非常顯著的進步。我更發現每次在批閱他們的學習單時,真是一種享受。看他們的童言童語﹔看他們對報紙內容而有感而發﹔看他們從內容而想像出來的插畫,讓我覺得批改這些學習單不但不會覺得增加作業量批改的負擔,批改時還常常抱著期待的心情呢!真是有趣!

這學期我出了一張類似問卷的回饋單請他們檢視一下讀報的成果,他們的回答真是令我既吃驚又感欣慰。全班二十四人,上三年級前沒有每日閱報習慣的人有二十二人,經過上學期的訓練,喜歡讀報的竟高達二十二人,而這些人喜歡讀報的原因大多是說他們可以從報上獲得許多知識。本來我以為他們可能只喜歡讀報而不喜歡動筆寫學習單,結果問卷的回答也出乎我意料,十八個人認為若是只有讀報不寫學習單是不會有收穫的,因為報紙看看就忘了,寫了學習單不僅可以加深印象,還可練練寫作技巧。當學生把完成的學習單回家為母簽名時,父母給孩子的評語都是正面的鼓勵,更是驚訝孩子的文筆進步如此神速。

以下是學生們的回饋:

本班國語日報上報王(曾三次投稿兒童天地被刊登)奕德說:「現在非常喜歡讀報,因為報紙很有趣,可以學到很多知識,寫學習單可以整理我對文章的感覺呢!」

每次作品都會被公布的佳樺說:「讀報最大的收穫就是寫作能力進步了,爸媽說作文都不用我們教了,好棒喔,讓我好開心喔!」

本來不大太會寫作的晨星說:「當我把學習單拿給爸媽看時,他們都誇獎我,說我寫作進步很多。」

插畫可以媲美畢卡索的采妤說:「寫學習單時常常寫出太長的句子,格子塞不下,我就學會了如何修改句子。」

喜愛畫畫的明軒說:「我覺得老師利用寫讀報單來檢視我們讀報的內容很好,因為寫的好的話,可以被蓋『讚』喔,爸媽也會說我很棒喔!」

句型創意造句變新詩


2014.3.4 國語日報教育版

     一首好的新詩,朗讀起來不僅要有韻味和節奏感,內容還必須有內涵及深度。但是要教三年級學生從無到有生出一首有內涵的新詩實在有難度,如果能利用課文中的各種優美句型或修辭句型加以擴句反覆練習後再做組合,要形成一篇新詩就容易多了。
    最近,我利用某版的某課文《伯公的戲偶》其中的一段作為教學重點,分析該段的脈絡及句型架構後,請學生分組討論做句型仿作練習的活動,學生不僅討論時靈感泉湧,發表時的造句也令我嘖嘖稱奇。經過課堂上的反覆練習,就能用此句型讓學生輕鬆的完成一首新詩。

   該課的某段句型如下:伯公的工作室裡,放著各式各樣的戲偶,每個都雕刻的十分逼真,有的面帶笑容,有的神情威武,有的表情逗趣,讓我看得入迷。」此句句型分析後為-哪裡+概括性語詞(如林林總總、人山人海、目不暇給、包羅萬象、琳瑯滿目、絡繹不絕、千奇百怪……)+有的……..有的…….有的……+感覺。老師講解分析後,請各組討論並完成一句。各組討論後,將其答案寫在白板上並請各組派代表上台說明,由全班一起審視檢核各組的句子是否需修改。學生一起腦力激盪產出的創意結晶如:「基隆的黃色小鴨吸引了人山人海的觀光客,有的遠從高雄來,有的從台中來,有的從花蓮來,黃色小鴨真是有名。」;「深海裡的動物千奇百怪,有的背上長著尖刺,有的頭上有燈籠,有的嘴裡有很多尖牙,讓我覺得好恐怖。」;「夜市裡有各式各樣的美食,有的在賣雞蛋糕,有的在賣滷味,有的在賣米粉,讓我口水直流。」。小組討論中,學生不僅了解何謂概括性語詞,學會利用相關的資訊來說明概括性語詞,更能徹底理解句子的結構,最後還學習到將感覺放在句子結尾,完成一個完整且有內容有感情的好句子。

     完成這個活動後,我突發起想,既然花了兩節課做了造句的活動,何不把這個句子組合發展成一篇新詩呢?因此,我做了一張篇名為《豐富的一天》的新詩創作學習單,學習單的首段及末段已幫學生設計好。首段是今天/我體驗了許多特別的經驗,末段是!真的好充實,/今天真是豐富的一天! 學生只要將上述所練習過的句型重複三次,創作出三個有關係的完整句型,就可放在中間三段,這張學習單就大功告成,成為一篇有創意的新詩。

     我收到學生所完成新詩創作學習單後,大為吃驚。學生的內容創作又比在課堂上所創作的句子有了更新奇的突破,令我愛不釋手。有人將中間三段依時間性做段落安排,頗有邏輯思維,如:今天,我體驗了許多特別的經驗。/早上在百貨公司,/百貨公司裡的貨品真是包羅萬象,/有的是漂亮的衣服,/有的是好玩的玩具,/有的是實用的餐具,/真是讓人目不暇給。/下午,在遊樂園裡,/遊樂園裡人山人海,/有的人在玩刺激的水上遊戲,/有的人在玩可怕的海盜船,/有的人在玩可愛的旋轉木馬,/我看了開心不已。/晚上在夜市,/夜市裡有琳瑯滿目的小吃,/有的在賣香噴噴的滷味,/有的在賣熱呼呼的藥燉排骨,/有的在賣清涼可口的冰品,/讓我口水直流。/!真的好充實,/今天真是豐富的一天!

    有人將中間三段依主題樂園中的區域性做段落安排,文中詞藻華麗,令人驚豔,如:今天在小人國遊樂園,/我體驗了許多特別的經驗。/在迷你臺灣區,/擺著包羅萬象的公共建築,/每個都各具特色,/有的別出心裁,/有的現代新穎,/有的美輪美奐,/真是讓我備感親切。/在迷你中國區,/放著琳瑯滿目的歷史古蹟,/每個都栩栩如生,/有的古色古香,/有的壯觀宏偉,/有的莊嚴肅穆,/引起我的思古之幽情。/在迷你歐洲區,/展示著林林總總的文化遺址,/每個都充滿滿異國風情/有的富麗堂皇,/有的典雅別緻,/有的夢幻懷古,/讓我陶醉不已。/!真的好充實,/今天真是豐富的一天!

    像這樣抓出課文重點句型仔細的分析,讓學生扎實的做練習後,就能發展成一篇新詩,真是輕鬆又有成就感,只要用對方法,創作新詩其實一點都難不倒學生!